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

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

来自:高新区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 时间:2022-02-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极大地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务工生活,农村人数持续减少。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模式独具中国特色,体现为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不同步,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进程等特殊现象。我省亦是如此,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这体现了政府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决心和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困难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农民工市民化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当前进城农民工收入水平低、难以享受市民待遇、就业歧视和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没有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障碍、成本障碍、能力障碍、承载力障碍和文化障碍。

1、 社会保障不足

受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虽生活工作在城市,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住房、子女义务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但农村户口转至城镇户口需要一定的条件,很多农民工短时间内都难以转换户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镇生活中。此外,农民工如果选择转换户口,失去了农民身份,也就随之失去了农民身份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权。

2农民工疏于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提升

农民工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受到学历限制,缺乏职业技能,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当前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很多农民工在求职之前都没有经过相关的工作技能培训,导致在就业时可选择面狭窄,多从事于对职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建筑、制造和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行业,且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报酬水平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不重视对自己技能的提升,即使政府机构组织免费的技能培训,农民工们也很少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市民化。

3、 城市市民对农民工存在偏见

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一定程度上引起的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两极化,城市居民普遍生活高于农村,这增加了城市市民对自身市民身份的优越感,部分市民对农村人口心存有一定的歧视。即使有很多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可是他们的户籍却难以迁移到城市里,还是留在农村。这都使得农民工难以被当地市民接纳,导致了农民工的边缘化,他们较少参与到当地市民的社交活动中,当地市民对他们的权益也不够关注。

4市民化成本太高,难以承受

随着大众传媒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消费观念变得更为开放与多元化,但他们对于留在城市生活的意愿并不高,他们深知以自己的工资水平,只能维持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想在城市购买一套住房是几乎一辈子都难以实现的,他们来城市的目的更多的是增加“见识”,一段时间后都选择了返乡生活。他们把在城市积累的资金用在农村建了一大批的自建房,房子的空置率很高,农村的土地也无人耕种,这些都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相关建议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增强进城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中小城市的就业容量;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等。

1完善相关体制改革

首先,大力完善有关农民工就业、住房、低保、子女义务教育等政策必不可少,减少制度性的缺陷,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最终达到户籍与福利“脱钩”这一目的。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指导、保障农民工取得公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权利、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低保范围、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等。其次,继续推进户籍改革制度,在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前提下,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情况,可适时适当降低城市户籍准入条件,让更多的农民工能进城生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步伐。然后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政府要继续改善劳资关系,保障农民工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获取平等的劳动报酬,享有同等的劳动权益。

2、注重农民工素质提升

农民工来到城市生活工作后,由于自身教育与知识技能水平和城市居民存在一定差距,还是难以适应城市的步伐。为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首先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强化农民工的学习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还应多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积极沟通,帮助农民工排解心理困惑,树立健康身心。

针对农民工文化程度的不同,政府在对其进行培训时要考虑到资源配置的适配性。以普遍的保障性培训为起点,对文化程度较高、有意愿和潜力的农民工再提供更为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培训。充分挖掘各机构的专业培训力量,把民办的培训学校和职业学院都纳入培训机构的范围,从集中培训到开展送培训下乡、通过网络培训等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也应该更结合实际岗位需求,制定更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农民工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举措,多角度共同提高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3、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部分城市市民认为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工作既抢占了就业机会,也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其实这都是认识上的误区,农民工在城市里承担了大多数城市市民不愿意从事的脏活累活,任劳任怨,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多。企业和政府应当多宣传农民工的贡献,消除城市市民的偏见,农民工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民的社交活动中,多交流,共促进城市发展。

此外,大力发展以社会工作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事业,注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从心理层面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心理和情感认同方面的脆弱性,社会工作可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农民工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扩展人际交往网络,提升个人自信,增强城市认同感,进而帮助其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成功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