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0/2025-01084
  • 主题分类:媒体解读
  • 发布机构:生态环境分局
  • 成文时间:2025年10月11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5年10月11日
  • 标  题:【媒体解读】《提前48小时预警!枣庄高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新政”来了》
  • 效力状态:有效

【媒体解读】《提前48小时预警!枣庄高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新政”来了》

  近日,枣庄高新区修订印发了《枣庄高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这份新《预案》不仅是落实国家、省、市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高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迈向“精准化、科学化、法治化”的重要一步。从预警机制到减排措施,从企业责任到公众参与,多项优化举措彰显出高新区以制度创新守护“枣庄蓝”的决心。

    预警更早、分级更严,应急响应跑出“加速度”

    与以往相比,新《预案》在预警发布机制上做出重大调整。预警信息发布时间从原来的提前24小时大幅提前至48小时,为企业、市民和相关部门留出更充分的应对时间。同时,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作为预警指标,删除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预警内容,使得预警标准更清晰、更具操作性。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的效率,也体现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向前一步”的主动作为。

    差异化管控拒绝“一刀切”,企业减排更有“温度”

    值得关注的是,《预案》明确提出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避免了过去“一律关停”的粗放模式。环保绩效水平高的A级企业和引领性企业,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保障民生、城市运行、涉军涉政的生产企业实施“以热定产”或“以量定产”;重点建设工程和小微涉气企业在备案并通过审核后,可在污染防控前提下正常施工和生产。这一系列举措既体现了环保政策的刚性约束,也注入了分类施策的“柔性智慧”,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责任清晰、联动高效,构建“大应急”治理格局

    《预案》进一步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企业须制定“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的差异化减排方案。同时,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明确9个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推动多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应急响应“一盘棋”。这种从企业到政府、从单一部门到多元联动的机制设计,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也为公众健康筑牢防线。

    公众参与齐守护,共建共享“枣庄蓝”

    环境治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新《预案》鼓励市民通过官方渠道及时获取预警信息,积极配合应急响应措施。从绿色出行到节能减排,每一个微小行动,都是对高新区蓝天保卫战的有力支持。这也体现出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从“管理”到“治理”,从“单向管控”到“社会共治”。

    此次《预案》的修订,不仅是枣庄高新区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技术升级,更是区域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向我们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可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社会协同实现的公共产品。随着《预案》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期待,枣庄高新区的天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城市会更宜居。

(来源:海报新闻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