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高新 > 经济发展

2019年高新区经济发展情况

来自: 时间:2020-02-14

一、聚焦双招双引,提高产业竞争力。立足原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形成锂光医智大特色主导产业体系。坚持真招商、招真商,成立六个招商分局,专门对接京沪深等地和总部经济,开展精准对接招商;组建成立四新一大产业招商组和招才引智工作组,双轨推进双招双引创新开展异地孵化招商,建设了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科创中心;紧盯世界500强,瞄准大央企、大民企,与航天科工集团、人民控股、通用技术等知名企业集团深入对接合作,新签约各类项目38个,协议投资186.3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29个,项目落地率达76.3%立足打造人才高地柔性引才。深化校企合作,与中科院计算所、中国信通院、苏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柔性引进省级以上专家31人,洽谈技术合作院士6人、专家教授100余人,高新区成为高层次人才逐梦之地。

二、聚焦动能转换,增强项目带动力。项目建设彰显加速度。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精心筛选、动态调整了总投资393.3亿元的40个区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15亿元的14个项目纳入市重点,已完成投资37.0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95%;分两次集中开工了总投资143.3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5个在全市集中开工的项目完成投资9.16亿元,投资占比全市第一;着力培育10家龙头骨干企业、10家成长型企业,明确帮包人员,实行一线作战,中国航天新能源、智光通信、枣矿物流、睿诺OLED、天瀚新能源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区上下形成了大竞赛大比武的浓厚氛围。经济运行释放新动能。前三季度,全区GDP实现88.27亿元,增长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74亿元,同比增长8.01%,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2.98%,比上年提升9.62个百分点。1-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营业收入额68.35亿元,同比增长22.37%;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99万元,同比增长8.7%;税收收入55588万元,同比增长21.7%,税收比重81.6%

三、聚焦自主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力。实施高企培育工程。入库备案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4545家企业纳入高企培育库,跨境电商产业园等2家单位获批山东省创客之家。鼓励企业创新创造。组织申报科技计划、创新平台129项,其中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1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15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项、省科学技术奖2项;实施专利清零行动,申报专利48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85件;授权专利180件,授权发明专利41件,8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认证。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培育互联网小镇、智能制造小镇、浙大山东工研院、鲁南大数据中心、昂立大厦、浙商大厦等双创和总部经济平台,加快建设九洲双创、云溪科创等平台载体,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新医药产业园,重点突出大分子医药发展方向,澳德普济、柯润玺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成长,植物蛋白、动物蛋白项目进场中试,外地研发,高新转化离岸孵化模式成为现实。

四、聚焦对标赶超,激发改革推进力。积极推进园区改革。采取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大幅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现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建立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组建了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财金集团、产业东区、中区、西区运营公司及大数据产业园区运营公司,推进锂电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设计院等转企改制,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打破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目前已完成第一、第二批次共121个岗位的竞聘上岗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一次办好改革,通过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等方式,实现一次办结截至目前,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76家,其中企业1347家,同比增长100.45%,注册资本金78.71亿元,同比增长27.9%;个体工商户828户,同比增长47.86%;完成个转企”37家,全流程登记企业1697家,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围绕市、区两级等重点项目,成立妈妈式服务办公室,创新提前介入,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店小二式全程代办服务,有效破解审批流程中的难点痛点,项目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累计为20多个重点项目落户提供服务,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投融资改革创新突破。总规模120亿元的9支基金落户高新区,开展引产入鲁,打造基金+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开展亩均效益评价改革。我区把低效闲置资产作为宝贵的招商资源,通过兼并企业、破产结算、政府回购等形式,全面启动辖区内闲置资产盘活再利用工作。共清理僵尸企业5家,盘活低效土地1000多亩,新建交大智邦(枣庄)数字科技项目等项目,天衢宾馆、昂立大厦等闲置楼宇重新启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